?鏈輪在使用中發(fā)生斷裂是嚴重的機械故障,通常與材料缺陷、設計不合理、安裝誤差、使用工況超標或維護不當等因素相關。以下
鏈輪廠家小編講一下具體原因及詳細分析:
?

一、材料與制造缺陷:鏈輪本身強度不足
材料強度不達標
選用材質不符合設計要求:如重載傳動場景誤用普通鑄鐵(HT200)替代高強度鋼(40Cr、20CrMnTi),導致鏈輪承受扭矩時因抗拉強度不足(鑄鐵抗拉強度約 200MPa,而 40Cr 調質后可達 800MPa 以上)發(fā)生脆性斷裂。
材料存在內部缺陷:鑄造鏈輪若存在氣孔、砂眼、縮松等缺陷,或鍛造鏈輪有折疊、裂紋,會形成應力集中點,在交變載荷下逐漸擴展至斷裂(如輪轂與輪輻連接的過渡圓角處,易因氣孔導致疲勞斷裂)。
熱處理工藝不當
淬火硬度不足或不均:齒面硬度未達到設計要求(如應淬硬至 HRC40-50,實際僅 HRC30),導致輪齒過早磨損,進而引發(fā)受力不均;若硬度不均,硬度過高區(qū)域易產生裂紋。
回火不充分:淬火后未徹底回火,殘留內應力過大,在持續(xù)載荷下內應力釋放,導致鏈輪變形甚至斷裂(如大尺寸鏈輪因回火不足,輪輻處出現(xiàn)徑向裂紋)。
二、設計不合理:結構強度無法匹配工況
結構應力集中
輪輻、輪轂與輪緣的過渡部位設計不合理:如過渡圓角過小(<R3mm)、直角連接,或輪輻厚度突變,導致應力集中系數增大(集中系數>3 時,局部應力遠超材料屈服強度),在交變載荷下優(yōu)先斷裂(常見于輻板式大鏈輪的輪輻根部)。
齒數或尺寸設計不當:小鏈輪齒數過少(如 Z<9),會導致每齒承受的載荷過大(單齒受力與齒數成反比),輪齒根部易因彎曲應力過大斷裂;輪轂孔徑與軸徑配合過松,會產生徑向跳動,增加附加彎矩,導致輪轂開裂。
未考慮動態(tài)載荷
設計時僅按靜態(tài)載荷計算,忽略啟動、制動或過載時的沖擊載荷(如頻繁啟停的輸送機鏈輪,沖擊載荷可達額定載荷的 2-3 倍),導致鏈輪長期承受超出設計值的應力,引發(fā)疲勞斷裂。
三、安裝誤差:附加應力導致異常受力
鏈輪對齊精度超差
兩鏈輪軸線不平行(平行度誤差>0.5mm/m),或輪齒端面不在同一平面(偏斜角>1°),導致鏈條與鏈輪嚙合時產生側向力,輪齒單側受力過大,長期使用后齒根或輪緣因彎曲應力集中斷裂。
鏈輪與軸的安裝不同心(徑向圓跳動>0.1mm),旋轉時產生離心力,增加輪轂與軸連接部位的附加應力,導致鍵槽或輪轂開裂。
張緊度過大或固定松動
鏈條張緊度過大(下垂量<中心距的 1%),鏈輪承受的軸向力劇增,輪齒根部彎曲應力超過極限,易發(fā)生 “崩齒”;同時,過大的張緊力會使輪轂與軸的配合面產生塑性變形,導致松動并引發(fā)斷裂。
鏈輪與軸的固定件(鍵、脹套、螺母)松動,運行中產生相對滑動,導致輪轂磨損并產生沖擊載荷,最終在連接部位斷裂(如鍵槽被 “啃傷” 后擴展至輪轂斷裂)。
四、使用工況超標:超出鏈輪承載能力
超載運行
實際傳遞扭矩超過鏈輪額定值(如設計傳遞 1000N?m,實際達到 1500N?m),輪齒根部彎曲應力超過材料許用應力,導致疲勞裂紋擴展(表現(xiàn)為輪齒從根部斷裂,斷口有明顯疲勞條紋)。
鏈條卡滯或異物卷入(如泥沙、金屬塊),瞬間載荷驟增(沖擊載荷可達額定值的 5-10 倍),鏈輪因無法承受突發(fā)應力而發(fā)生脆性斷裂(斷口粗糙,無疲勞痕跡)。
惡劣環(huán)境影響
潮濕、腐蝕性環(huán)境(如化工車間、海邊)未選用防腐材質(如不銹鋼),鏈輪發(fā)生銹蝕,截面有效面積減小,同時銹蝕坑成為應力集中點,加速斷裂(如鑄鐵鏈輪在潮濕環(huán)境中 3-6 個月就可能因銹蝕導致輪輻斷裂)。
高溫環(huán)境(如>200℃)下,鏈輪材料強度下降(如鋼質鏈輪在 300℃時抗拉強度下降約 30%),且潤滑失效加劇磨損,導致受力不均斷裂。
五、維護不當:加速損壞進程
潤滑不足或潤滑脂失效
未定期潤滑鏈條與鏈輪嚙合處,摩擦系數增大(干摩擦系數是潤滑狀態(tài)的 5-10 倍),輪齒承受的摩擦力矩增加,齒面磨損加劇,進而導致受力不均(如某幾個輪齒過度磨損后,其他輪齒載荷驟增斷裂)。
潤滑脂選型錯誤(如低溫環(huán)境用高溫潤滑脂,導致油脂硬化堵塞),或長期不更換潤滑脂(油脂變質、積垢),起不到潤滑作用,加速鏈輪磨損和疲勞。
未及時更換磨損部件
鏈條過度磨損(節(jié)距伸長>3%)未更換,與鏈輪嚙合時產生 “跳齒” 或沖擊,鏈輪輪齒反復承受額外沖擊載荷,導致齒根疲勞斷裂。
鏈輪已出現(xiàn)早期裂紋(如輪緣微小裂紋)未及時檢測更換,在持續(xù)載荷下裂紋擴展至整體斷裂。